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显示,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巨大,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第二大碳源,因此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促进农业走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对于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地处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难度巨大,因此着力降低新疆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测算了新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并找出对其影响较大的因素,针对性的提出新疆农业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一、新疆农业碳排放现状
原始数据由2011—2020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整理而来,碳排放计算方法见附件,碳排放系数由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表、碳排放交易网、国家实验室以及研究所整理而来。
(一)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
新疆农业累积碳排放量占比前三的地州分别为生产建设兵团、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2010—2019年农业碳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019.86万吨、521.10万吨和516.31万吨,分别占全疆农业碳排放总量的27.75%、14.18%和14.05%,合计占总排放量的55.97%。从市域级别来看,排放量前三的分别是乌鲁木齐市、乌苏市、阿克苏市,其中乌鲁木齐市最高,为226.49万吨,占全疆总量6.16 %。从县域级别来看,排放量前三的分别是沙湾县、沙雅县、莎车县,其中沙湾县最高,为120.08万吨,占全疆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43%。农业累积碳排放量占比靠后的3个地区分别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排放量分别为127.65万吨、117.96万吨和25.99万吨,占比分别为3.47%、3.21%和0.71 %,可以看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排放量较为接近,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排放量远小于前两地,三地排放量累积占全疆总排放量的7.39%。从县市的排放数据来看,排放量占比靠后的分别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乌恰县和阿合奇县,排放量分别为1.17万吨、0.43万吨和0.28万吨,累积占比为0.05%左右。
(二)新疆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
农业碳排放量如图1示。农业碳排放总量是增长的,从2010年的292.24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379.69万吨,10年间增加了29.93%,年均增速为3.33%。其主要来源为化肥使用、农膜使用、农业翻耕、农业灌溉、农业机械使用五类,每个类别产生的农业碳排放量也是增长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53%、0.37%、3.30%、3.30%和3.46%, 其中增长较快的是化肥使用和农业机械使用带来的碳排放量。
从农业碳排放贡献量来看,使用化肥造成的碳排放占比最高,达到58.06%。其次为农膜的使用,达到39.03%,这两类累加达到农业碳排放量的97.09%,而机械使用、灌溉、翻耕产生的碳排放相对较低,分别为2.82%、0.03%和0.05%。化肥使用无论从增速还是占比上来说都是造成农业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农膜使用的碳排放量占比较大,但增速比较平缓。农业翻耕、农业灌溉、农业机械等占农业碳排放量比例虽然较小,但增速较快。
(三)新疆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化趋势
相对于农业碳排放总量,人们往往更关心排放出的单位碳能带来多少收益,因此本研究将农业产值(元)和农业碳排放(每吨)的比值定义为农业碳排放效率,该数值越高,代表该区域以更少的农业碳排放量创造了更多的农业产值,能有效反应出在碳约束条件下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效率。
阿拉尔市、米泉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和石河子市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因此未纳入讨论范围。总体来看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农业碳排放效率上限不断上涨,更多的区域向高效率区间集中。
1.2010年,全疆农业碳排放效率在50元/吨以下的地区有47个,占比为55.29%;碳排放效率在50~100元/吨的区域有29个,占比为34.12%;碳排放效率在100~150元/吨的区域有8个,占比为9.41%;碳排放效率超过150元/吨的区域有1个。全疆农业碳排效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2013年,全疆农业碳排放效率在50元/吨以下的地区有28个,占比为32.94%;农业碳排放效率在50~100元/吨的地区有39个,占比为45.88%;农业碳排放效率在100~150元/吨的区域有12个,占比为14.12%;农业碳排放效率超过150元/吨的区域有6个,占比为7.06%。新疆农业碳排放效率增速较快,大部分区域的农业碳排放效率集中在50~100元/吨的区间内。
3.2016年,全疆农业碳排放效率在50元/吨以下的地区有25个,占比为29.41%;农业碳排放效率在50~100元/吨的地区有43个,占比为50.59%;农业碳排放效率在100~150元/吨的区域有9个,占比为10.59%;农业碳排放效率超过150元/吨的区域有8个,占比为9.41%。新疆农业碳排放效率继续呈现增长态势。
4.2019年,全疆农业碳排放效率在50元/吨以下的地区有26个,占比为30.59%;农业碳排放效率在50~100元/吨的地区有38个,占比为44.71%;农业碳排放效率在100~150元/吨的区域有7个,占比为8.24%;农业碳排放效率超过150元/吨的区域有14个,占比为16.47%。大部分区域的农业碳排放效率依然集中在50~100元/吨的区间内,同时农业碳排放效率超过150元/吨的区域大幅增长。
二、提升新疆农业碳排放效率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依然较高
2021年新疆农业生产中化肥(折纯)用量达到240.69万吨,高于地理位置相近的陕西200.70万吨,甘肃77.05万吨,青海4.89万吨,宁夏37.46万吨。当年新疆地区的农业产值为3488.99亿元,单位化肥使用量带来的农业产值为14.50亿元/万吨,也低于陕西的15.13亿元/万吨,甘肃的21.07亿元/万吨,青海的41.87亿元/万吨,仅仅略高于宁夏的11.02亿元/万吨。同时由于新疆干旱少雨,为了保证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大量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以防止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新疆地膜使用量达到26.27万吨。此外,新疆大部分区域地势平坦,大型农业机械较多,因此柴油用量也较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为新疆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带来挑战。
(二)农业转型升级为农业碳减排带来新挑战
通过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能提高农业产值,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但在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需要投入较多的物质,此时规模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值还未显著提高,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碳排放效率,而新疆此时还处于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利用偏依赖函数识别并衡量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因素,发现农业规模化程度、耕地规模、农业电气化程度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大体都呈负作用,但该负向作用前期较为激烈,后期较为平缓,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大体都呈正作用。
(三)农业废弃物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新疆农业废弃物主要来源有农田秸秆、林木剪枝、果皮果渣、畜禽粪便等,近年来,新疆加强了农业废弃物的治理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综合利用的机制和技术,二是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和运输难度大,三是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经济效益较低,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四是政策扶持不够,限制了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发展。新疆的农业废弃物利用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农业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新疆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巨大,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膜将大大增加农业碳排放,因此推动新疆农业绿色转型能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量,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对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加强对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的监督,对违反环保规定的企业和农民进行处罚。二是积极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农业绿色生产相关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向农民普及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知识和优势,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农业生产意识。四是建立示范基地,在农业绿色生产水平较高的区域建立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展示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势和应用效果,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五是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对符合相关标准的绿色农产品进行认证和推广,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可度。
(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集群效应
农业规模化程度、农业电气化程度对农业碳排放效率有一个前期剧烈,后期平缓的负面影响,早期因为农机、农资等物质装备的投入,必定会增加农业碳排放量,后期随着规模化效应的发挥,农业产值的提升,又将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平缓负面影响,甚至变负为正。因此,综合考虑农业碳排放和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应当进一步推广规模化、集约化话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集群效应。一是通过资金支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等多种措施,支持农业规模化发展。二是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竞争力。三是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实现农民之间、农民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分散、小作坊等劣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利润。四是打造本地或区域性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扩大销售渠道,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五是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管理和技术水平,使其具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能力和素质。六是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和范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三)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
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一是建立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制定废弃物管理规划和政策,建立完善的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体系,落实废弃物管理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二是通过技术改造和推广,提高废弃物利用的技术水平,研发新的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技术,降低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成本,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如生物质能、肥料、有机酸等,实现资源化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是建立农业废弃物产业联盟,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推动农业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五是加强对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农业废弃物利用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社会对农业废弃物利用的支持和参与。
(四)建立健全新疆农业碳排放的监测管理体系
对农业碳排放进行监测、管理是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与前提。一是加强技术支持,新疆农业碳排放监管需要科技支持,通过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确保监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加强新疆农业碳排放监管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包括监测、报告、审核、处罚等方面的规定,明确监管职责和责任,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对于违反排放标准的企业和个人,应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震慑。四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新疆农业碳排放监管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共同发挥监管作用,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撰稿人:邓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链接